HomeAbout Me

矽谷之旅(2):人焦慮的根源是什麼?

By Nissen
Published in Free talk
April 29, 2020
1 min read

在矽谷學到的三件事:Networking 的文化、找到自己的定位、真正的矽谷精神

在上篇《舊金山、Google、Airbnb、Facebook、Stanford 的參訪心得(上)》,紀錄一些了工作、公司、硬體相關的內容,而此篇我想記錄更多一些我在矽谷學到的精神。

Content

  • Networking 的文化

  • 找到自己的定位

  • 真正的矽谷精神

  • 人的焦慮源自於什麼?

Networking 的文化

此趟,去矽谷文化衝擊之ㄧ應該就是—— Networking 很盛行。如果要翻成白話文,就是一種「嘿,可不可以跟你聊聊」的態度。

在台灣的時候,我自己會對這個詞彙有點敏感,覺得背後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。但在矽谷這邊,我覺得我感受到 Networking 更是一種「樂於與人連結和分享」的態度。

比如說,這次的企業家的分享者之ㄧ,圖靈鏈創辦人 Jeff 就和我們分享——他創業的起點,其實只是因為他寄了 9 封信。

Jeff 跟我們分享他的創業故事,於SkyDeck(Berkely的新創加速器)Photo Credit: CamilaJeff 跟我們分享他的創業故事,於SkyDeck(Berkely的新創加速器)Photo Credit: Camila

他分享自己當初他來矽谷參加區塊鏈競賽,並得了一個小獎。但覺得都來了美國,沒有認識一些人很可惜。所以他就自己寫了信給Berkely、Standford的教授,跟他們介紹自己,並詢問是否有機會可以去看他們的研究,並且得到一些回饋。

結果,他獲得 3 個教授的回信。

  • 一個教授是創業中心的負責人,之後幫他引薦了機會

  • 一個是即將去大公司做區塊鏈的領域專家

  • 一個甚至是 Jeff 之後在 Berkely 的指導教授

這 3 封信給他之後許多的機會 — — 而這一切的開始,就只是勇敢寄出幾封信而已

不只是 Jeff,我在矽谷遇到的很多人,都對於 Networking 這件事非常習以為常。他們如果對別人有興趣,就會很自然地去聯繫對方,並且表示「我對你在某領域的研究有興趣,可不可出來喝杯咖啡聊聊?」

同時,也聽這邊讀書的留學生跟我們分享,在台灣的時候,多數的學生都不太會想去跟老師有什麼課堂外的接觸。但在美國,學生連沒有問題時都會去 Office hour 跟老師閒聊。或許是因為他們覺得,或許比起學到具體知識,可以認識一個有智慧的老師,並保持長期關係是一件更有價值的事情(同時也是因為學費很貴,所以當然想要盡量壓榨老師XD)

從他們身上,我感覺 Networking 很多時候未必是帶有目的,而是一種出於純粹的好奇,並希望與對方互相交流的心態。

而且,「寫幾封信,傳個訊息」,這件事非常的低成本。

——最壞的情況就只是沒回應,但卻可能產生非對稱性回報

找到自己的「定位」

我在矽谷學到的第二件事情是 — — 「好的定位可能比本身會什麼重要」。

思考自己在什麼領域有機會做到頂尖

這次,我們也拜訪了無名小站的創辦人Wretch

Credit: 數位時代Credit: 數位時代

剛創立無名小站時,媒體都報導他為網路金童或是天才。但 Wretch 謙虛的跟我們分享「一路走來其實都是誤打誤撞,不停探索自己定位的結果」。

Wretch 分享了自己的故事:他國中時,總是考第一名,所以相當自信。但上高中後遇到很多挫折,即使很努力唸書,都只是 10 幾名上下。

所以當時他就思考「如果考試這個領域不行,那我可以做什麼呢?

最後,他發現有一個聯考不考、學校也沒有培訓的領域叫 — — 「資訊」。嘗試後,沒想到真的就真的在當中獲得成就感,並代表學校參加競賽,獲得保送資工系的資格。

然而,後來的路也沒有因此一帆風順。Wretch 笑說自己本來想要當竹科新櫃,但是讀研究所的時候,每週報告給老師,老師卻都打槍他,讓他就覺得很沒成就。但也就是這時候,他才就開始寫一些網站服務 — — 也是無名小站的原型。

漸漸的,愈來愈多人開始使用他的服務,並拜託他增加更多功能。Wretch 覺得愈來愈有成就感,也愈寫愈多,最後就促成了無名小站。因此他跟我們分享「自己在主流市場不受青睞,但反而因此給他一個機會抓到網路剛興起的浪潮。」

除了 Wretch 之外,前面提到的 Jeff 也跟我們分享自己開始做區塊鏈的原因。一開始, Jeff 在做機器學習,也曾在知名公司實習。但他覺得這個領域太熱門,感覺似乎永遠有比自己厲害的人。因此當區塊鏈剛興起時,他就覺得有機會在這個領域做到頂尖。

從他們身上我觀察到:一般人的思路可能是問「什麼在流行?」,但他們思考的是

・如果目前處在的領域已經很熱門,那我跟別人的差距是什麼?我比別人更好的地方是什麼?

・有沒有其他有潛力的領域是別人還沒做,而且我有機會做得好的?

・什麼事情是我可以找到意義和存在感的?

——從他們身上,我學到「找到好的定位,可以貢獻的空間,比會什麼流行的技能重要許多

矽谷的精神

在來矽谷的路程上,自己也想了很多「是否想來讀書?」「如果要工作,應該怎麼準備?」…等相當實務也些許工具性問題。

但接觸某些創業家時,感覺他們在思考的又是另一個不同層次的議題。

  • 創業家 A,在 MIT 的指導教授是 www(就是網址前面的三個 www )的創始人,還沒畢業就被其他老師投資要求去創業,本以為是個標準的「成功人士」。但當他實際來跟我們分享自己的專案,我卻只覺得他就是一個對自己研究的有熱情、有想法的人。

  • 創業家 B,上大學之前就創立公司,販賣許多電子設備。但是因為發現許多設備牽涉到電池的問題,就對電池產生好奇。他因此回到學校讀書,策略性規劃要去哪些公司的電池部門實習(例如Space X、Tesla)等等,最後真的如ㄧ實現。

  • 創業家 C,做機器學習的工具。因為他覺得目前機器學習的工具需要耗時很久。所以他想做一個工具,讓跑資料可之前,就可以大概知道結果。而這個技術如果成功,會大大的影響機器學習領域。

我覺得他們做的事情雖然不同,但同時有一些的共通點,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很多出自於一種 — — 好奇的精神。做專案不只是為創業而創業,或是去大公司,而是很單純的「想知道怎麼攻克特定的議題?」有種「我就是要攻略這個問題!」的感覺,或就是很單純覺得「酷,這個東西很有意思!」。

——過去,我對矽谷的想像,停留在那些大公司;但現在,我覺得矽谷象徵更的是「好奇的驅動」極客精神。

人的焦慮源自於什麼?

剛來矽谷參訪大公司時,我跟多數人都ㄧ樣很好奇「怎麼去美國工作?」「如何準備面試?」…..等的問題。

然而,當這些問題ㄧㄧ被解答的同時,老實說,我覺得煩惱也跟著產生,頓時伴隨的是更多「如果真的想去讀研究所,可以申請的上嗎?」、「資結還不是很熟,應該怎麼辦?」的想法。

但當接觸到一些有趣的人,看到他們對技術和解決問題的熱情。漸漸就開始覺得,人的很多的焦慮,或許是源自於「僅僅把自己當作工具思考」。

因為暫時還沒有自己的興趣、人生想完成的事情,所以順著讓自己變得更好、更有競爭力的思路前進。但在技術與能力層次的不斷提高的同時,焦慮也依然存在,因為「只要是工具,那就是可以被比較的」——如同我們可以比較工程師 A 比較會 JavaScript,工程師 B 比較會 Python。

但實際上,人不僅僅是工具,人是「超越於」工具。如同哲學家Kant所說的「人不是手段,人本身就是目的」——人有自己的個性、興趣、關注的議題。而是在工具性之上,追逐屬於自己的目標之時,才開始有了自己的故事和獨特。

工具可以被比較,但故事不能被比較

因此,如果能在工作的同時,如同那些矽谷創業家那般,找到一些「這個很有趣」、「這個值得學習」、「想解決這個問題」、「這個很辛苦但有意義」的快樂——那這個快樂本身就已經是目的,也不再需要依賴於「比較」獲得了。

因此,最後我的想法是:不管是決定去美國、大公司或是自己創業…等,都是很好的決定。重點是在這些地方工作或學習時,是否可以同時找到當下的讓自己快樂的意義。畢竟——

we are not only a tool, we are more than a tool.


Tags

矽谷
Previous Article
給初學者的前端 Unit test 教學—— 以 React Testing Library 為例

Nissen

Software Engineer

Topics

Software philosophy

Web development

Project

Free talk

Related Posts

矽谷之旅(1):如果嚮往,看看就知道了
April 29, 2020
2 min
© 2023, All Rights Reserved.

Quick Links

Advertise with usAbout Us

Social Media